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呼唤着各种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业态百花齐放,更期盼着中国旅游业企业立足于世界大企业之林。本着这个愿望,从中国旅游业企业当前的争论和内耗开展讨论是必要的,此文权当引玉之砖,并趁此机会呼吁成立旅游行业各业态的同业公会,共同制定游戏规则,共同把握健康持续发展的局面,一起把中国旅游业推向现代化。
最近“垄断”这个词很火,国字号的大企业不断爆出随意涨价、瞒报事故、铺张浪费等等事件,令人对事件背后的垄断深恶痛绝。在旅游业中,对垄断的担忧同样存在。笔者却以为,旅游业谈垄断为时尚早,一盘散沙的现状才是真正值得忧虑的。
要判读旅游业中是否存在垄断现象,首先要明确到底何为“垄断”。按照我国《反垄断法》的定义,垄断行为是指:排除、限制竞争以及可能排除、限制竞争的行为。
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形成垄断,必然需要两个前提条件:一是企业数量极少,二是大企业所占比重极高。而在旅游业中,这两个前提都不存在。据统计,2011年我国境内有正规注册的旅行社超过2万家,30年间增加了100倍;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超过1.5万亿元,而排名第一的港中旅集团2010年主营收入也不过500亿,占比还不到3.5%。在一个如此分散的市场中,垄断根本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一般来说,垄断有三种形式:进入垄断、资源垄断和价格垄断。垄断企业或者干脆利用行政等特权,让竞争者无法进入市场;或者通过种种手段,控制资源,让竞争者拿不到质优价廉的原料;或者利用优势地位打压价格,让竞争者得不到利润。总之,就是给市场设立一个高门槛,让竞争者无法进入并与之竞争,从而保持唯一供应者的地位,获取超额利润。
让我们再回头看看旅游业的现状。
存在进入垄断吗?旅行社的运营成本不高,唯一的进入门槛就是政府部门颁发的执照。任何人只要申请到执照都可以开旅行社,此外再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建立起让后来者望而却步的行业门槛。去年以来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在线旅游市场,足以证明这个市场的吸引力之大和门槛之低。
存在资源垄断吗?无论是机票、酒店还是景点,这些旅游资源都是在市场上公开销售的,任何旅行社都可以买到,甚至旅行者个人也可以随意购买。显然,市场上并不存在一个有能力垄断资源的超级企业。
存在价格垄断吗?由于旅游业的资源是公开的,各家旅行社拿到的价格并无太大差异,也就是说每条线路、每个产品的成本都基本公开透明。而在销售市场上,无论旅行社规模大小,相同产品的价格都相差无几,甚至波动曲线也是一致的,即按照旅游淡旺季节随行就市。
可见,目前我国旅游市场上还没有出现垄断现象,不需要为此过于忧虑。恰恰相反,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优胜劣汰,鼓励优秀企业做大做强。
正如上述统计所说,我国现在有正规注册的旅行社2万多家,迄今为止却没有出现一家世界级的知名企业。分散经营、低水平竞争已经成了制约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。
如前所述,在我国旅游市场上,即使排名前几位的行业巨头,大多也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品牌优势,他们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与三五人的街边小店并没有本质差别。为了生存,这些巨头和小店采取的手段完全一致,即不断压低价格。简单粗暴的价格战,一方面拉低了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,让企业没有余力去创新和提高,在恶性循环的轨道上越滑越低;另一方面超出了成本压缩的极限,从而直接导致了零负团费、强迫购物等等乱象,旅游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成了黑幕重重、素质低下的代表。
有些观点认为,这是由现阶段中国旅游消费的水平决定的,中国旅游者大多还处在价格敏感的阶段,不习惯为优质服务额外买单。其实不然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在大中城市中已经培养起一个不断成长的中产者群体,他们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;与此同时,中国旅游市场迅速成长,2013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旅游市场。坐拥庞大的市场,却不去研究消费者的实际需求,奢望以单一、便宜、低水平的产品去应付,显然不可能令人满意。同时也要认识到,消费习惯是需要培养的,生产者从来没有为消费者提供过优质产品,却责怪消费者不识货、不肯花钱,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。
这样的旅游业,看上去虽然蓬勃繁盛,却缺乏真正的内在竞争力,充其量是一种“虚胖”。要让它更健康地成长,需要好好地减减肥。一方面大型企业要承担起作为行业领先者的社会责任,避免恶性竞争,树立优质服务的行业标杆;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也需要加强监管,对违规行为绝不姑息。最近国家旅游局对零负团费的整治就发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,一个规范、健康、良性发展的旅游市场正在形成。在这种环境下,企业数量再少些,市场份额再集中一些,未必是一件坏事,离“垄断”也还远得很。
如果说中国旅游业有垄断,那也是国内旅行社对国内市场的“集体垄断”,是政府对国内旅游行业的保护。随着旅游业逐渐放开,国外旅游巨头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市场。如果国内旅游企业没有利用这段宝贵的“垄断”时间迅速成长,打出自己的品牌,将来在真正的自由竞争环境下一定会败下阵来。
评论
暂无评论
全部回复
中国旅游业存在“垄断”吗?